柑橘黑星病已被欧盟列为 A1 类严禁入境的危险性有害生物,然而在我国,黑星病在大部分柑橘产区普遍发生,主要危害果实,症状多出现在近成熟的果实上,8-10月份是果实发病的高峰期,该怎么防治柑橘黑星病呢?怎么防止一个个金饽饽都变成了花斑果呢?
黑星病病菌主要侵染幼果,但在幼果期无明显症状,果实膨大期至成熟期开始在表皮上出现病斑,致使鲜果的商品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在果面上的病斑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
1. 黑斑型这是最常见的病斑类型,仅发生在果皮上,病斑小而浅,圆形或近圆形,边缘褐色微隆起,中央灰白色凹陷,凹陷处常有细小而微凸起的小黑点,病斑多产生在果实的向阳面。在一些品种上,病斑外围有绿色的晕圈。
2.黑星型病斑也称雀斑或假黑点,病斑很小,稍凹陷,灰色至红棕色,或淡红褐色,病斑边缘多为暗红或褐色,内部很少产生小黑点。黑星斑常作为卫星斑产生在黑斑的周围。多发生在转绿或转色后的果实上,条件适宜时可发展成黑斑型。
3.毒性型病斑主要发生在果实贮藏后期,是在条件适宜时(温暖),多个斑点联合扩展形成扩散状的大病斑,病斑褐色至黑色,革质,稍稍凹陷,边界不清,可深入果皮内,条件适宜时可很快蔓延至整个果实,使全果腐烂。
叶片的危害状一般在柑橘品种上不常见,多发生于一些柠檬或柚类的感病品种上,在老叶上发生比较多,病斑与果实上的黑斑型症状相似。
感病品种:在我国黑星病发生严重的柑橘品种有沙田柚、琯溪蜜柚、柠檬、南丰蜜橘、本地早、温州蜜柑、砂糖橘、锦橙等。
4~5年生的幼树发病较轻,病斑少而小,7年生以上的老龄树发病较重,病斑多且大。
典型的潜伏侵染:柑橘黑星病多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发生,在闷热天气尤为严重。一般在柑橘谢花后一个半月侵入幼果,侵入后经过较长时间(4~6个月)的潜伏,在果实的膨大后期,尤其是开始转色和成熟时表现出症状,出现大量的病斑,8-10月份是果实发病的高峰期,此时用药为时已晚。
所以一定要抓住谢花后的浸染期进行药剂防治,主要是保护幼果免受侵染,一旦感染了黑星病,药剂很难达理想的到铲除效果!
采收后药剂处理无效,在柑橘的贮藏运输期间,黑星病会继续发生为害,此时病斑多为毒性斑,使果实变黑腐烂。
有研究表明,果实采摘后用药剂浸果处理对减轻贮藏和销售过程中的发病没有显著效果,但是低温(8℃)贮藏可以有效的抑制病斑的出现,黑暗贮藏可以有效的延迟病斑的出现。
柑橘黑星病防治四要点
1. 应用无病健康的苗木和接穗,对外来的苗木和接穗应加强检疫,可有效减少病害向无病区的传播。
2. 加强冬季清园,减少侵染来源。及时剪除病枝、病叶和病果,可集中烧毁或深埋。
3. 喷药防治,一般推荐谢花后开始喷药,连喷2~3次,每次间隔10~15天,对往年发病重的果园要喷足4次。
保护性杀菌剂配合内吸性杀菌剂使用效果较好。
保护性杀菌剂:保护果实免受病菌的侵入,如代森锰锌、多菌灵等;
内吸性杀菌剂:抑制病原菌在果实体内的扩展,如醚菌酯、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戊唑醇、腈菌唑等。
4. 果实采收要规范,轻拿轻放,同时还要避免运输过程中产生挤伤和擦伤。采用低温、黑暗贮藏可减轻病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