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萎病和枯萎病这两种病非常相似,其实一开始莓莓也很难弄清楚,所以今天专门查阅了一些资料,整理了这俩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先看看病症,还是不完全一样的。
枯萎、黄萎病症略有不同
枯萎病症状
先在地上部分表现出病态,地上部心叶初期变黄绿色或黄绿色卷曲,3片小叶中有1~2片质地变硬,狭小或呈船形,叶片表面粗糙无光泽,逐渐变黄,后萎蔫枯死。
叶片变紫色枯萎,叶缘褐色向内卷。 叶柄和果柄的维管束变褐色与黑褐色。
地下根系呈黑褐色,不长新根,维管束变褐坏死。潮湿时近地面基部长出紫红色的分生孢子。
病株矮小,无光泽,老叶紫红色萎蔫,最终全株枯死。
黄萎病
发病幼苗新叶失绿变黄或弯曲畸形,叶片狭小呈船形,复叶上的两侧小叶不对称,呈畸形,多数变硬,叶色黄化。
发病植株生长不良,无生气,叶片表面粗糙无光泽,从叶缘开始凋萎褐变,最后植株枯死。地下根部、叶柄和茎的维管束发生褐变甚至变黑。
简单说,莓莓也只发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点,就是枯萎病发病中后期中下部叶片会变成紫红色萎蔫,大家可以把这点作为判断的关键之一。
在其他公众号文章上有看到说黄萎病的中心柱不变色,放在这里供大家参考一下。
枯萎、黄萎不同点
1、致病菌不同
草莓黄萎病致病菌为半知菌亚门,轮枝孢属真菌。
草莓枯萎病病原为镰孢霉属的真菌。
其实说这是不同点,其实也是相同点,因为这俩都属于真菌性病害,所以防治药剂很多都是共通的。
2、高发期不同
草莓枯萎病主要侵害根部,苗期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开花至收获期。
草莓黄萎病的发病盛期在匍匐茎抽生多的育苗中后期、假植期和定植初期。
俩病相同点
1、都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爆发
高温高湿都是生病的绝佳环境。枯萎病一般在 16℃左右开始发病,22℃以上可达发病高峰,25~30℃即会造成病株枯死,萎蔫也最多。
黄萎病发生的适宜温度则是 20~25℃。
2、传播途径相同
两种病都属于土传病害,主要传播途径都是带病母株和土壤、水源,从植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幼根的表皮和根毛侵入,通过维管束向上移动扩散到植株叶及根系,引起发病最后干枯死亡。
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移栽的时候毛细根会有伤口,这是引起两种病害的头号原因之一。
草莓枯萎病 来源:枯萎病防治图谱
3、土壤都存在很大问题
其实根本原因都出在土壤上,大多是两个原因,一是重茬导致土传病菌积累,根线虫严重;二是化肥用的不合理,导致的结果就是土壤盐渍化程度变高,透气保水性变差,对根系有影响。
两种土传病害一起防
之前也说过了,区分其实并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预防。
1、养土,增加土壤可持续性发展
土壤消毒请先参照这篇文章《草莓土壤消毒》(点击阅读),土壤消毒是很重要的环节,但只是其中一项措施,更重要的是消完毒以后施菌肥,稳定微生物环境,参考用法是草莓移栽后3d,每亩施生物菌1.5 kg(对水根灌)。
2、养根
养根措施莓莓以前也写过一篇文章,大家请进入历史消息查找那篇文章《做好根系管理,草莓育苗就成功了一半》(暂时无法链接)。
3、药剂预防
种植时可用含有芽孢杆菌进行喷施或浇灌,但可及时用70%甲基托布津 600倍液、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等药剂进行每穴灌根防除。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菌剂沾根,用枯草芽孢杆菌+海藻肥沾根。
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液每15天一次喷淋基茎部。
【苯菌灵和多菌灵、硫菌灵等有交互抗性,这几个不要作为替换药剂】
草莓枯萎病前兆
如果病害已经发生,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根,并在成活后再用上述药剂喷施全株,每隔7~10 d再喷 1次,连喷3次,可减轻病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