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学名: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双子叶植物纲,桔梗目,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
艾蒿、白蒿、冰台、医草、甜艾、灸草、海艾、白艾、蕲艾、阿及艾、家艾、艾叶、陈艾、大叶艾、祁艾、大艾、艾绒、艾蓬、五月艾、黄草、野艾、白陈艾、家陈艾、红艾、火艾、恰尔古斯一苏伊加、荽哈(蒙语名)、黑阴威(瑶族土名)、阿及艾、艾叶蒿、蒿菜、家蒿、家蕲艾、团鱼蒿、香艾、艾蒿叶、藏蒿、蒿、黄蒿、蔪、生艾、田野艾蒿、土艾、野蒿、野蓬头。
安徽、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河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陕西、山东、山西、四川、云南、浙江。
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
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80-150(-250)厘米,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草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枝长3-5厘米;茎、枝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密绒毛;基生叶具长柄,花期萎谢;茎下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羽状深裂,每侧具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每裂片有2-3枚小裂齿,干后背面主、侧脉多为深褐色或锈色,叶柄长0.5-0.8厘米;中部叶卵形、三角状卵形或近菱形,长5-8厘米,宽4-7厘米,一(至二)回羽状深裂至半裂,每侧裂片2-3枚,裂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5-5厘米,宽1.5-2厘米,不再分裂或每侧有1-2枚缺齿,叶基部宽楔形渐狭成短柄,叶脉明显,在背面凸起,干时锈色,叶柄长0.2-0.5厘米,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浅裂或3深裂或3浅裂,或不分裂,而为椭圆形、长椭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椭圆形,直径2.5-3(-3.5)毫米,无梗或近无梗,每数枚至10余枚在分枝上排成小型的穗状花序或复穗状花序,并在茎上通常再组成狭窄、尖塔形的圆锥花序,花后头状花序下倾;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总苞片小,草质,卵形或狭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绵毛,边缘膜质,中层总苞片较外层长,长卵形,背面被蛛丝状绵毛,内层总苞片质薄,背面近无毛;花序托小;雌花6-10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紫色,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甚长,先端2叉;两性花8-12朵,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檐部紫色,花药狭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不明显的小尖头,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先端2叉,花后向外弯曲,叉端截形,并有睫毛。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
(1)药用价值:味苦、辛、微甘,性温。有温经、祛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
(2)食用价值: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3)其他价值: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