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小食心虫

危害症状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江苏北部。幼虫多从果实胴部蛀入,在皮下浅层为害,为害小果类如山楂可深入果心。初蛀孔周围红色,俗称红眼圈。后被害部渐扩大干枯凹陷呈褐至黑褐色,俗称干疤,疤上具小虫孔数个,并附有少量虫粪。幼果被害常致畸形。幼虫蛀果后未成活,蛀孔周围果皮变青,称为青疔。
防治方案
(1)预测预报:一般在河北北部及辽南苹果产区从6月初开始,每3天查卵1次。每一块地抽查3%~5%的植株,每树从树冠中部随机抽取100个果实,计算卵果率,若卵果率达到0.5%~1%时,就应开始喷药。
(2)消灭越冬幼虫:早春刮老树皮,并集中烧毁。开角用的枝干和拉枝的草绳也是幼虫越冬的理想场所,应将其进行处理,对消灭越冬虫源有显著作用。可以在树干上绑麻袋片或束草,诱集越冬幼虫集中消灭。
(3)结合疏果,摘除虫果:在疏果期间,及时摘除被苹小食心虫为害的果实,并杀灭果内幼虫。
(4)药剂杀卵:在河北6月上旬~8月上旬,根据成虫发生期,结合田间落卵量的消长情况,约需喷药4次。第1次喷药应在第1代卵连续出现后5~6天。其后在第1代卵盛期、第2代卵发生初期、第2代卵盛期各喷药1次5%溴氰菊酯微胶囊剂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既能杀卵,又能杀灭刚入果的幼虫。(5)利用成虫的趋化性诱杀:可利用糖醋液或黄樟油诱集成虫,并且可以借此预测成虫发生始、盛、末期,再以此为药剂防治的依据。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约4~5mm,前翅暗褐色,具紫色光泽,前缘有7~8组较明显的白色短斜纹,后翅灰褐色。
(2)卵:扁圆形,中央稍凸起。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7~9mm,头部淡褐色,腹部背面各节有桃红色横纹2条。
(4)蛹:长4.5~5.6mm,黄褐色。
生活习性
苹小食心虫在苹果树上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根颈部的粗皮缝隙处和剪锯口四周死皮裂缝内以及吊枝绳、果筐等处结茧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5月间开始化蛹,蛹期20 d左右,6月上、中旬出现越冬代成虫。成虫羽化后1~3 d开始交尾产卵,每雌产卵45粒左右,卵期1周左右。幼虫孵化后在果内危害约经18~30 d后,最早在7月上、中旬脱果;大部分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脱果化蛹。再经半月左右的蛹期后,羽化为第1代成虫。第2代卵初期为7月下旬,盛期在8月上旬至8月下旬,卵期为.3~5 d,在果内危害20余天后老熟脱果。脱果盛期在9月上、中旬,幼虫脱果后即爬至越冬场所结茧越冬。山东半岛发生危害要提前一旬左右。
危害
红眼圈、干疤、果实畸形

扫描二维码

感知农服新体验

大丰收农服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 9677 168

回到顶部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