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种类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成、若虫刺吸危害。田间受害稻丛常由点、片开始,远望比正常稻株黄矮,俗称"冒穿"、"黄塘"或"塌圈"等。雌虫产卵为害。其排泄物常招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能传播植物病毒病。褐飞虱能传播水稻丛矮缩病等;白背飞虱能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灰飞虱能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等
(1)农业防治:合理布局,实行连片种植,防止稻飞虱来回迁移,辗转为害;合理密植,浅水灌溉,适时烤田,不偏施氮肥。
(2)生物防治:稻田放鸭除虫。
(3)化学防治: 若虫口密度每丛500-800头时,在稻飞虱卵孵盛期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2克/亩,喷雾;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24克/亩,喷雾;或6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7-13克/亩,喷雾;或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5-10克/亩,喷雾;或50%噻嗪酮悬浮剂15-20克/亩,喷雾;或150克/L或丁硫.吡虫啉乳油30-60毫升/亩,喷雾,喷药时药液要喷到稻株下部,用水量要足田间保持浅水层。
①褐飞虱。长翅型成虫体长3.6-4.8mm,短翅型2.5-4mm。深色型头顶至前胸、中胸背板暗褐色,有3条纵隆起线;浅色型体黄褐色。卵呈香蕉状,卵块排列不整齐。老龄若虫体长3.2mm,体灰白至黄褐色。
②白背飞虱。长翅型成虫体长3.8-4.5mm,短翅型2.5-3.5mm,头顶稍突出,前胸背板黄白色,中胸背板中央黄白色,两侧黑褐色。卵长椭圆形稍弯曲,卵块排列不整齐。老龄若虫体长2.9mm,淡灰褐色。
③灰飞虱。长翅型成虫体长3.5-4.0mm,短翅型2.3-2.5mm,头顶与前胸背板黄色,中胸背板雄虫黑色,雌虫中部淡黄色,两侧暗褐色。卵长椭圆形稍弯曲。老龄若虫体长2.7-3.0mm,深灰褐色。
(1)灰飞虱比较耐低温,而不耐高温,能够在当地越冬,为当地虫源,一年发生4-5代,在田间有两个为害高峰,一个是5月底-7月中旬以前的水稻插秧至拔节孕穗前,另一个是水稻抽穗至灌浆初期。
(2)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同为迁飞性的害虫,发生受气候影响大,主要看副热带高压北台(时间和滞留)情况。 一般迁入在7月中下旬,危害在八月上旬、中旬。只要南方前期降雨大,后期干旱,常是北方稻区这两种稻飞虱大发生的前兆。
(3)褐飞虱:迁入的时间比较晚,一般是在9月上、中旬迁入,9月中、下旬形成为害,褐飞虱不常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