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蚜虫在我国分布极广,所有种植区均有发生,常见的有橘蚜、棉蚜、绣线菊蚜和橘二叉蚜等。蚜虫常群集于柑橘嫩梢和嫩叶上吸食汁液,幼嫩组织受害后,形成凹凸不平的皱缩,引起叶片皱缩卷曲,严重时嫩梢枯萎,树体新梢生长不良;其排泄的蜜露常导致煤烟病发生,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
(1)农业防治:冬季剪除被害枝梢和有虫、卵的枝梢,尤其是剪除受害的晚秋梢,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在柑橘生长季节,每次新梢应控制抽梢一致。
(2)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如四斑月瓢虫、六斑月瓢虫、十斑大瓢虫、红肩瓢虫、食蚜蝇、蚜茧蜂和跳小蜂等。
(3)化学防治:可与木虱、潜叶蛾等梢期害虫共同防治;可选用26%氯氟氰·啶虫脒1000倍、30%噻虫嗪1500倍、20%呋虫胺2000倍、22%噻虫·高氯氟1500倍进行防除。
蚜虫成虫虫体小而软。橘蚜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3毫米,漆黑色,复眼红褐色,有触角 6节,灰褐色;有翅胎生雌蚜与无翅型相似,有翅两对,白色透明;无翅雄蚜与雌蚜相似,全体深褐色,后足特别膨大。棉蚜无翅胎生雌成蚜体长1.51.9毫米,春季时多为深绿色、棕色或黑色,夏季时多为黄绿色;有翅胎生雌成蚜体长1.21.9毫米,黄色、浅绿色或深绿色,无翅型和有翅型体上均被一层薄薄的白色蜡粉,尾片均为青色,乳头状。绣线菊蚜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61.8毫米,全体黄色、绿色或黄绿色;头部黑色,体两侧有乳突;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7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黄色或黄绿色,腹部第二至第四节背面两侧各有1对黑色斑;若蚜全体鲜黄色,腹管较短,腹部肥大。有翅若蚜胸部较发达,具翅芽。橘二叉蚜无翅孤雌蚜体长2.0毫米,卵圆形,体黑色或黑褐色,有光泽,头部有皱褶纹,胸背面有网纹,腹面有明显网纹;有翅孤雌蚜体长1.8毫米,长卵形,黑褐色,有光泽;触角长1.5毫米;前翅中脉分二叉;若虫体长0.20.5毫米,无翅若蚜浅棕色或淡黄色,有翅若蚜棕褐色,翅芽乳白色。
柑橘蚜虫高发期为5~6月和8~10月,这两个时间段是混合蚜虫种类危害最严重的时候。橘蚜每年发生20个世代以上,以卵在枝条上越冬,南方以成虫越冬,次年3月开始孵化为无翅胎生若蚜,每个无翅胎生雌蚜一生最多可胎生若蚜68头。绣线菊蚜一年发生20多代,以卵在寄主枝条裂缝或芽苞越冬;3月上旬越冬卵开始孵化,4~5月出现第一个繁殖高峰,9~10月第二个为害高峰。棉蚜一年发生10~20代,南方可达30代,以卵在蒲公英等杂草根部越冬,也可在术槿等小枝芽腋间越冬;长江以南以卵及无翅成、若虫越冬,春梢抽发期第一次发生高峰,第二次在8~9月为害秋梢。橘二叉蚜一年也发生有20余代,常在冬、春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