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虫先在叶片中、上部吐丝缀连叶屑及粪粒成筒状巢,幼虫在巢内取食叶肉,受害处现枯白斑。后携巢移至稻丛基部,咬断四周叶片或嫩茎拖入巢内,食后剩余推出巢外,致稻株出现枯黄茎叶,分蘖和抽穗明显减少。
(1)农业防治:利用幼虫结苞不活泼的特点,进行人工采苞灭幼虫。
(2)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寄生蜂、猎蝽等天敌昆虫。
(3)化学防治: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60kg,均匀喷雾,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成虫体长11-14mm,翅展25-35mm,灰黄白色。雌蛾色略浅,下唇须平伸,浅褐色。触角细锯齿状,褐色。前翅灰黄褐色。卵栗形,浅褐色,表面具纵隆纹。末龄幼虫体灰黄白色,头、前胸背板黑褐色。蛹黄褐色。
一年发生3代,以末龄幼虫在稻桩或杂草丛中筒巢里越冬。翌年4月下旬-6月上中旬成虫发生,一代在6月下旬-8月上中旬,二代在8月下旬-10月中下旬发生。成虫白天潜伏在稻丛或杂草中,夜间飞出活动,配后把卵产在稻株根际或茎叶上,数十粒聚在一起,上覆疏绒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