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虫、若虫为害枝、叶和果实,造成枝梢干枯,叶片脱落,树势衰弱,果实外观差,品质下降。
(1)农业措施:修剪虫枝,减少虫源;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
(2)化学防治:搞好虫情测报,抓准第一代若虫期喷药。在确定第一代若虫初见之后的21天、35天、56天各喷一次有效药剂。可选45%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或22.4%螺虫乙酯4000-6000倍,25%噻嗪酮乳油1500倍液,99%矿物油等。
雌成虫介壳圆形,直径约3毫米,薄而微隆起,白色;壳点浅黄色,位于近中心处。雌成虫体长约1毫米,淡红色,头胸特别膨大,两肩角明显突出,长有长毛1根。雄成虫介壳狭长,长方形,白色,有并列的纵脊3条,壳点浅黄色。多数雄蚧聚在一起时,常见到介壳上有卷曲、稀疏的白色蜡毛。雄虫体瘦长,平均体长0.48毫米,除胸部浅黄色、复眼黑色外,均为淡橙黄色。触角10节,翅1对无色。卵长椭圆形,长约0.19毫米,紫色,表面具有网状纹。若虫初孵化时卵圆形,扁平,黄色,上有紫色斑,固定后,渐分泌卷曲蜡毛,蜕皮后,虫体呈圆形,橙色。触角缩短,腹背分节明显,背脊显著突起。
世代发生极不整齐,田间各虫态并存。第一代初龄幼蚧于3月底至4月上旬发生;第二代初龄幼蚧于6月底至7月上旬发生;第三代于8月发生;第四代9月初发生;11月出现第五代。雌虫蜕皮两次即为成虫,雌成虫散生或数个密集在一起,时有互相重叠,多为害叶片、果实、枝梢,主干上少见。每头雌虫能产卵100余粒。雄虫群集于叶背,蜕皮1次后为前蛹,第3次蜕皮后为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