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

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最初出现1~2m大小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层的厚度可达2m左右,霉斑表面有一层白色粉状物。发病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形成一大片白色至灰色的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逐渐变为灰白色至淡褐色,并散出许多黄褐色至黑褐色的小粒点。被害叶片霉层下的组织,在初期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发生褪绿、发黄乃至枯死。麦粒颖壳受害时,能引起枯死,使麦粒不饱满甚至腐烂。发病严重的病株矮而弱,不能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一般叶正面的病斑比叶背面的多,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被害重。发病严重时,整个植株从下到上均被灰白色的霉层覆盖。
防治方案
(1)选用抗病丰产品种,可有效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目前应以选育成株期具有抗病性的品种为主。
(2)麦收后及时铲除各种场合的自生小麦,消灭初期侵染源。
(3)防治药剂用三唑酮,建议使用新型三唑类杀菌剂如用12.5%氟环唑悬浮剂每亩20~30g,或25%丙环唑乳油,每亩30~40g,或300克/升苯甲·丙环唑乳油每亩20g,或25%戊唑醇悬浮剂每亩30g,或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g,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g。新型三唑类杀菌剂持效期更长、安全性更好。
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病菌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侵入寄主后,在组织细胞间扩展蔓延,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随着麦田肥水条件的改善及高产田群体密度加大,小麦白粉病发病逐年加重。小麦受害后,呼吸作用提高,蒸腾强度增加,光合效率降低,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小麦叶片早枯,分蘖和成穗率降低,籽粒量下降,造成减产。发病适温15~20℃,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病菌越冬。雨日、雨量过多,可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从而减缓病害发生。偏施氮肥,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易发病。
危害
叶片干枯、影响光合作用、减产

扫描二维码

感知农服新体验

大丰收农服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 9677 168

回到顶部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