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台湾稻螟
危害症状
幼虫从叶鞘、叶耳处侵入后,先集中在叶鞘内取食,形成枯梢,有的蛀入茎内,形成枯心苗和白穗,幼虫常转株为害,蛀孔大,略呈方形,从穿孔处往往排出大量黄白色充分和被害组织的混合物,有强烈臭味。
防治方案
化学防治:卵块时防枯心。药剂可选用卵孵盛期用1.8%阿维菌素微乳剂30-40毫升/亩,喷雾;30% 乙酰甲胺磷乳油200-225克/亩 ,喷雾;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4-6克/亩,喷雾;6%阿维氯苯酰40-50毫升/亩,喷雾;5%阿维茚虫威悬浮剂30-40毫升/亩,喷雾。
形态特征
(1)成虫:雄蛾体长6.5-8.5mm,翅展18-23mm,触角略呈锯齿状。前翅黄褐色,布有暗褐色点,中央具隆起的有金属光泽的4个深褐色斑块,外缘具小黑点7个。后翅浅黄褐色,缘毛白色。雌蛾体长9.2-11.8mm,翅展23-28mm,触角丝状。前翅色与雄蛾相近,斑纹较雄蛾色浅但粗大,后翅雌雄相似。
(2)末龄幼虫:体长16-25mm,头部暗红色至黑褐色,体浅黄白色,背面具褐色纵线5条,最外侧纵线从气门上方通过。台湾稻螟幼虫5-7龄。幼虫腹足趾钩双序全环,外方趾钩稍短,但与内方同密,别于二化螟。
生活习性
我国南方一年发生3-6代,有世代重叠现象。多以幼虫在稻桩和稻草中越冬,但在稻草中越冬成功率低。初孵幼虫爬行或吐丝借风飘散。后在稻苗离土面或水面2-3cm处咬孔,或从叶片伸展处的缝隙侵入叶鞘内,喜集中为害叶鞘组织,后转至心叶或拔节后的茎秆内取食。幼虫有转株为害的习性,一生至少转移3-4次。在叶鞘内为害的幼虫老熟后爬至最外层叶鞘内吐丝结茧化蛹,已钻入稻茎的幼虫则迁至稻株近水面6-10cm处,把稻茎的内壁咬一环状羽化孔,仅留一层薄膜,然后化蛹在茎内,成虫羽化后破膜而出。成虫白天多潜伏于稻丛基部,喜阴凉潮湿环境。
危害
枯心、枯鞘、白穗、减产